姓名:林有仁
學號:s963072
課名: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作業:魯迅《狂人日記》之感想
“吃人”是小說中的主導思想,它是無形的,圍繞著數千年的中國社會封建制度。封建的禮教制度可以淹沒人性,猶如吃人。作者希望透過“吃人”的暗示,帶出其醜陋的一面。
西方思想傳入中國,自由與封建相互衝擊,才能讓人更加了解自己的問題存在。想必當年魯迅也意識到中國人最大問題是思想和制度上的封建,導致中國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魯迅想借此小說,帶出封建制度的弊病,改變民族傳統思想,才能改變國家命運。
雖然剛開始閱讀<狂人日記>是,會有解讀上的問題。一來作者使用了一些修辭技巧如象徵和暗喻手法,對於不了解中國封建思想歷史的人,會有解讀上的誤點。狂人被迫害是一種象徵性的形象,帶出封建弊端的思考。“吃人”本來就是封建制度的靈魂,附身在中國民族長達幾千年,要拔除其根,實非易事。
有時會覺得魯迅的想法也過於極端或尖銳。極端的一面,是因為他太過於武斷,直接否認封建;尖銳是其見地明銳,可以點出封建的害處。某種東西存在著自然有其好壞,需觀其弊亦須觀其優,何況是存在了幾千年的制度,自然有其生存之道,只能說,是時代的問題。
“封建”在早期中國建立制度上發揮了它的作用,當然期間也有挫折,皆因人為。在周朝時期,封建制度成功穩定王者政權至西周末年,直到周幽王被推翻,導致整個制度被破壞。周朝前還沒有成熟的制度,大體上政局都是凌亂的。
當然,什麼制度都是人在維持,問題還是要回歸到人自身上,時代也是一個要點。所以,只要制度或思想不適合這個時代了,就應該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人類才能前進。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散文
姓名:林有仁
學號:s963072
課名:現代文學創意習作(二)
書名:現代散文類型論
作者:鄭明娳
散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居於“文類之母”。現代散文經常被定義為殘留的文類,因為小說、詩、戲劇等各種已具備完整要件的文類剔除之後,剩下來的文學作品總稱,便是散文了。散文給我的感覺,就是“散”的自由。在散文的世界裏,我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自在的呼吸文字的內容,不受文體的束縛。
在《現代散文類型論》提到了散文的幾個主要類型。分別為情趣小品,附(一)人情小品,(二)物趣小品;哲理小品,附(一)肢解式說理,(二)抒情式說理,(三)敍事式說理;雜文,附(一)社會批判,(二)人生雜談。這三種的分法,有著學術性的嚴肅,一般上類似這樣類型,比較不容易書寫。但是,散文有一種特色,就是作者提到的主觀色彩。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會不一樣,沒有一種道理會百分百符合每個人,基於這樣的原因,我覺得以上的三大分類,尤其人生雜談,最能反映作者內心深處的心理,歷經滄桑的經歷。當一個人在認真創作時,除了一閃而過的靈感飄過之外,最能給予源源不絕的寫作情緒,就是人自身曾經的深深體會到的事情,那種感覺,是純潔心靈接觸到外界產生的反應配合自我的價值判斷而產生的。
此外,在書中的第三章 特殊結構的類型 是書中非常重要的篇章。有七個章節分別有日記、書信、序跋、遊記、傳知散文、報導文學和傳記文學。不難發現大部分的主題都與自己身邊的環境和生活體驗脫不了關係。筆者一直在強調作者的“自我色彩”,是因為這些主體的出發點,都離不開真實性,所以需要親身體驗,不然單靠想像,就很難納入個人強烈的觀點與情感。
我本身沒有寫日記和書信的習慣,所以沒多大感覺,但是看完了日記和書信篇章,發覺原來和我想像的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日記的文字就像鏡子在反映人內心最真誠的心靈,如果你害怕遺失自我,可以考慮寫日記,可能十年二十年後拿出來看,就可以更瞭解以前的我原來就是這樣的樣子,甚至比一面鏡子更為真實。
我個人比較喜歡遊記散文,我喜歡在陌生的地方留下腳印。眼睛就像一張空白的畫紙,等待人世間的風景為你畫上幽美的景色。所以,我覺得人需要不斷的旅行,體會不同的異國風情,就會發覺人其實很渺小,對於世間的一些事情都不會那麼執著,做人也會開朗一些。我始終覺得看一篇遊記散文會比看一幅畫或影片來的更享受,因為有畫面的東西會給陌生的部分固定的想像,鎖定了個人的想像空間。
至於報導文學,我是在去年參加了元智大學百萬作家的講座,由尤克強老師帶我們閱讀龍英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其中一篇報導散文,才正式接觸報導文學。我對它的理解是一個第三者在處理當事者的經歷,當然這是很複雜的事情,需要具備一個有強烈感應的“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寫出好文章。要把自己置身在一個不屬於自己年代的環境,去感受當時發生的事情,是很吃力的,就好像我沒到過某個地方,但是我能知道這個地方是什麼模樣的,猶如夢境。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臺灣散文是在學院一年級的時候,那時老師給了上課需要閱讀散文篇名和作家,要求我們分組去圖書館尋找出來,然後整理影印出來。我覺得這個舉動很不錯,因為在這之前,雖然每次都有經過散文集區的書架,卻沒有認真去看過,原來那裏有著美麗的文字。至今已有兩年多了,回想起,我依稀記得讀過一篇有關太魯閣的文章讓我印象最深刻。老師是畢業於花蓮東華大學創英所,所以對太魯閣比較熟悉,讓人印象比較深刻些。
在這之前,我都是閱讀散文篇章,並沒有閱讀過有關散文理論的書籍。上了現代文學創意習作才有緣閱讀到鄭明娳的《現代散文類型論 》,這本書很詳細的分析散文的理論與類型,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之前一些想不通的問題,都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對於一些文句的處理,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最後,我覺得人應該去體會與感受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嘗試去瞭解它,不用文字,你也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學號:s963072
課名:現代文學創意習作(二)
書名:現代散文類型論
作者:鄭明娳
散文,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居於“文類之母”。現代散文經常被定義為殘留的文類,因為小說、詩、戲劇等各種已具備完整要件的文類剔除之後,剩下來的文學作品總稱,便是散文了。散文給我的感覺,就是“散”的自由。在散文的世界裏,我可以暢所欲言,自由自在的呼吸文字的內容,不受文體的束縛。
在《現代散文類型論》提到了散文的幾個主要類型。分別為情趣小品,附(一)人情小品,(二)物趣小品;哲理小品,附(一)肢解式說理,(二)抒情式說理,(三)敍事式說理;雜文,附(一)社會批判,(二)人生雜談。這三種的分法,有著學術性的嚴肅,一般上類似這樣類型,比較不容易書寫。但是,散文有一種特色,就是作者提到的主觀色彩。每個人的人生閱歷都會不一樣,沒有一種道理會百分百符合每個人,基於這樣的原因,我覺得以上的三大分類,尤其人生雜談,最能反映作者內心深處的心理,歷經滄桑的經歷。當一個人在認真創作時,除了一閃而過的靈感飄過之外,最能給予源源不絕的寫作情緒,就是人自身曾經的深深體會到的事情,那種感覺,是純潔心靈接觸到外界產生的反應配合自我的價值判斷而產生的。
此外,在書中的第三章 特殊結構的類型 是書中非常重要的篇章。有七個章節分別有日記、書信、序跋、遊記、傳知散文、報導文學和傳記文學。不難發現大部分的主題都與自己身邊的環境和生活體驗脫不了關係。筆者一直在強調作者的“自我色彩”,是因為這些主體的出發點,都離不開真實性,所以需要親身體驗,不然單靠想像,就很難納入個人強烈的觀點與情感。
我本身沒有寫日記和書信的習慣,所以沒多大感覺,但是看完了日記和書信篇章,發覺原來和我想像的是不一樣的。有時候,日記的文字就像鏡子在反映人內心最真誠的心靈,如果你害怕遺失自我,可以考慮寫日記,可能十年二十年後拿出來看,就可以更瞭解以前的我原來就是這樣的樣子,甚至比一面鏡子更為真實。
我個人比較喜歡遊記散文,我喜歡在陌生的地方留下腳印。眼睛就像一張空白的畫紙,等待人世間的風景為你畫上幽美的景色。所以,我覺得人需要不斷的旅行,體會不同的異國風情,就會發覺人其實很渺小,對於世間的一些事情都不會那麼執著,做人也會開朗一些。我始終覺得看一篇遊記散文會比看一幅畫或影片來的更享受,因為有畫面的東西會給陌生的部分固定的想像,鎖定了個人的想像空間。
至於報導文學,我是在去年參加了元智大學百萬作家的講座,由尤克強老師帶我們閱讀龍英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其中一篇報導散文,才正式接觸報導文學。我對它的理解是一個第三者在處理當事者的經歷,當然這是很複雜的事情,需要具備一個有強烈感應的“心”和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寫出好文章。要把自己置身在一個不屬於自己年代的環境,去感受當時發生的事情,是很吃力的,就好像我沒到過某個地方,但是我能知道這個地方是什麼模樣的,猶如夢境。
我記得第一次接觸臺灣散文是在學院一年級的時候,那時老師給了上課需要閱讀散文篇名和作家,要求我們分組去圖書館尋找出來,然後整理影印出來。我覺得這個舉動很不錯,因為在這之前,雖然每次都有經過散文集區的書架,卻沒有認真去看過,原來那裏有著美麗的文字。至今已有兩年多了,回想起,我依稀記得讀過一篇有關太魯閣的文章讓我印象最深刻。老師是畢業於花蓮東華大學創英所,所以對太魯閣比較熟悉,讓人印象比較深刻些。
在這之前,我都是閱讀散文篇章,並沒有閱讀過有關散文理論的書籍。上了現代文學創意習作才有緣閱讀到鄭明娳的《現代散文類型論 》,這本書很詳細的分析散文的理論與類型,讓我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之前一些想不通的問題,都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對於一些文句的處理,也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最後,我覺得人應該去體會與感受身邊的每一個細節,嘗試去瞭解它,不用文字,你也可以是一篇很好的“散文”。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