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1日星期六

應考

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班東方哲學組資格考試<東方哲學史專題>書單
(八十九學年度第三次東方哲學組規劃會議(90年4月23日)通過)
(九十學年度第一次系務會議(90年10月22日)通過)
(九十學年度第二次東方哲學組規劃會議(90年10月29日)修正通過)

1. 周易—選讀:乾、坤、咸、恒、既濟、未濟六卦經傳暨繫辭傳。
(以重刊宋本周易注疏為主,參稽孔穎達周易正義八論;程伊川易傳序)
2. 尚書—選讀:堯典、皋陶謨、洪範。
3. 春秋—選讀春秋公羊傳:隱公、桓公、定公、哀公。(公羊傳,陳立公羊義疏)
附讀:何休解詁序。
4. 禮記—選讀:禮運、學記、樂記、經解、哀公問。
5. 四書—以朱熹四書集註本為主。
6. 墨子—選讀:法儀、尚賢、尚同、兼愛、非攻、天志、明鬼、大小取。
7. 老子—(老子,王弼注)
莊子—選讀:內七篇、秋水、知北遊、天下。(莊子,郭慶藩集釋,王叔岷莊子校釋)
管子—內業、心術上、樞言。
列子—選讀:天瑞、力命。(列子,張湛注;列子,楊伯峻集釋)
8. 荀子—選讀:非十二子篇、天論、正論、禮論、解蔽、正名、性惡。(荀子集
解,王先謙)
9. 韓非子—選讀:二柄、解老、喻老、難勢、定法、五蠹、顯學。
(韓非子集解, 陳奇猷校注)
附讀:商君書:更法、說民、壹言。
管子—明法、法法。
10. 司馬談論六家要旨。
11. 春秋繁露—選讀:楚莊王、俞序、三代改制質文、仁義法、必仁且智、為人
者天、五行之義、陰陽義、深察名號、五行義、人副天數。
附讀:漢書,董仲舒傳。
12. 論衡—選讀:命義、命祿、率性、本性、物勢、自然、齊世、實知、知實。
13. 魏晉思想史料集—選讀:王弼:老子指略、周易略例、老子第1、38、40章注;郭象:逍遙遊注、齊物論注;抱朴子:詰鮑篇;裴頠:崇有論;范縝:神滅論;嵇康:養生論,聲無哀樂論;阮籍:達莊論。
14. 中國佛學選集:
(1)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中論》卷4〈觀四諦品〉
(大正新修大藏經,卷30,pp.32b~34c)
(2) 世親著,玄奘譯,《攝大乘論本》〈所知依分〉、〈所知相分〉
(同上,卷31,pp.133b~141a)
(3)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方便品〉、〈如來壽量品〉
(同上,卷9,pp.5b~10b,pp.42a~44a)
(4)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如來性起品〉(同上,卷9,pp.463b~466a,pp.614b~621a)
(5) 鳩摩羅什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問乘品〉
(同上,卷8,pp.249c~253b)
(6)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1~2)
(同上,卷12,pp.522b~535b)
(7) 《大乘起信論》(同上,卷32,pp.575b~583b)
(8) 僧肇,《肇論》〈物不遷論〉、〈不真空論〉
(同上,卷45,pp.151a~153a)
(9)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上、卷2-上、卷10-上
(同上,卷33,pp.682b~683c,pp.693a~696a,pp.800a~807b)
(10) 湛然,《金剛錍》(同上,卷46,pp.781a~786b)
(11) 知禮,《十不二門指要鈔》卷上(同上,卷46,pp.705a~713a)
(12) 法藏,《華嚴金師子章》(同上,卷45,pp.668a~670c)
(13) 澄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2(同上,卷35,pp.509b~517c)
(14) 法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定慧品〉
(同上,卷48,pp.350a~351c,pp.352c~353b)
(15)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同上,卷48,pp.399a~405c)
15. 韓愈—原道、原性、原人。
李翱—復性書。
16. 柳宗元—天說、天爵論、封建論。
劉禹錫—天論。
(中國哲學史資料選輯—魏晉隋唐之部)
17. 周濂溪—太極圖說、通書(見周子全書)
程頤、程顥—遺書。(見二程全書)
張載—張子正蒙。
朱熹—四書集註。
18. 陸象山—語錄。(陸象山全集,卷三十四、三十五)
王陽明—傳習錄、大學問、拔本塞源論、尊經閣記。
(見王陽明全書:傳習錄見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釋,陳榮捷)
19. 王船山—選讀:周易內傳發例、讀四書大全說、周易外傳乾坤二傳。
(船山遺書全集)
20. 顏元四存篇暨戴震原善、孟子字義疏證。
21. 仁學(見譚嗣同全集)。

附註:以上書單所列版本僅供參考。
...............
文學院哲學系博士班東方哲學組資格考試<東方哲學專書>選考書單
(九十學年度第一次東方哲學組規劃會議(90年9月26日)通過)
(九十學年度第一次系務會議(90年10月22日)通過)
(九十學年度第二次東方哲學組規劃會議(90年10月29日)修正通過)

※以下四組任選兩組,每組再任選一項應考。
第一組:
1、 《周易》經傳。
2、 《春秋公羊傳何休解詁》
3、 《禮記》
4、 《論語》、《孟子》
5、 《荀子》
6、 《春秋繁露》
7、 《張載集》
8、 《周子全書》
9、 《二程集》
10、 邵雍《皇極經世書》
11、 《陸九淵集》
12、 朱子(《四書集註》、《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西銘解》)
13、 《陳亮集》
14、 《葉適集》
15、 《王陽明全書》
16、 王夫之《周易外傳》、《張子正蒙註》、《讀四書大全說》
17、 戴震《原善》、《孟子字義疏證》

第二組:
1、《老子》
2、《莊子》
3、《列子》
4、《黃帝四經》、《管子》四篇
5、《鶡冠子》
6、《淮南子》
7、嚴遵《道德指歸論》
8、王充《論衡》
9、王弼《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略例〉
10、郭象《莊子注》
11、葛洪《抱朴子》
12、成玄英《南華真經注疏》

第三組:
1、 僧肇,《肇論》(大正藏,第45冊)
2、 智顗,《妙法蓮華經玄義》(同上,第33冊)
3、 法藏,《華嚴金師子章》(同上,第45冊)
4、 法海,《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同上,第48冊)
5、 宗密,《禪源諸詮集都序》(同上,第48冊)
6、 《大乘起信論》(同上,第32冊)
7、 《攝大乘論》(同上,第31冊)
8、 《大般涅槃經》(同上,第12冊)
9、 《成唯識論》(同上,第31冊)
10、 《寶性論》(同上,第31冊)
11、 《摩訶止觀》(同上,第46冊)
12、 《佛性論》(同上,第31冊)

第四組:
1.《韓非子》
2.《商君書》、《慎子》、《申不害》
3.《管子》
〈七法〉、〈版法〉、〈八觀〉、〈法禁〉、〈重令〉、〈制分〉、〈君臣〉上下、〈任法〉、〈明法〉、〈法法〉、〈正世〉、〈治國〉、〈版法解〉、〈明法解〉
4.《鄧析子》、《尹文子》
5.《公孫龍子》
6.《墨經》
7.《墨子》

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何謂文化創意產業?

二、何謂文化創意產業?請說明定義,並舉出一個成功的例子並說明其成功的特質、原因、方法等。


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是針對文化與創意面進行產業發展政策。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是「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政府在界定文化創意產業範疇,除了考量符合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精神外,亦加上了產業發展面上的考量依據,其原則為:一、就業人數多或參與人數多;二、產值大或關聯效益高;三、成長潛力大;四、原創性高或創新性高;五、附加價值高。
現今臺灣的經濟已開始面對高度工業化之後的一個新局面,過去臺灣的生產型態是以大規模的製造業為主,但是面對鄰國工業崛起的挑戰下,已經逐漸削弱了原本的優勢。當前的臺灣,除了要持續往高科技的方向發展之外,同時也需要深化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競爭力。在所有的知識經濟領域中,具有高價值的產業類型,應該就是以“創意”為核心的生產領域,尤其是以那些源自於文化藝術、美學創作的新經濟產業。
隨著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及全球化趨勢的帶動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勢必會因“在地化”的呼聲加速激起催化作用,而使文化相關議題日顯份量。因此,全球化給了文化創意產業一個發展的機會。
傳統文化活動在全球化的影響下,使到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透過資訊傳播來瞭解到各個國家的文化特質。以通俗的文化活動來看,跟政府政策最為銜接的是由各地方政府主辦的藝術節,以花蓮與宜蘭為例,兩者都舉辦的很成功。
花蓮,倚傍中央山脈,瀕臨太平洋,坐擁了全台灣得天獨厚的壯麗景緻,其蘊藏豐富的礦石產量,也造就出舉世聞名的石材工業,並獲「石頭的故鄉」的美稱。花蓮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材出口集散地,而世界第一大的則是義大利。據說,剛開始一些臺灣藝術家到花蓮去,提出石雕藝術節的構思,獲得政府部門及文化行政單位同意後,便由藝術家們主辦了石雕藝術節,結果第一次就辦得非常成功。爲什麽會那麼成功?關鍵在於幾個要點。第一,具有國際性,並成功邀請到世界著名石雕家到花蓮交流。第二,有當地的文化參與,因為花蓮石雕藝術節與當地特有石材產業銜接,所以當地的民眾有一定的參與程度與熱心。第三,形成觀光焦點,花蓮石雕藝術節成爲了觀光活動項目。
2001年的花蓮石雕藝術節吸引了大概十萬人次的觀光客,與全花蓮人口相當。這不僅達到了藝術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帶動了當地的觀光旅遊業。
此外,在宜蘭所舉辦的兒童節與花蓮的石雕藝術節目相較更是顯得老少咸宜、雅俗共賞。兒童節同樣講究國際化,主辦當局邀請世界各地的民族,將具有特色且有趣的童玩帶到宜蘭來表演,促進文化交流。據說從1996年辦到2002年,購票人數從19萬人增加到85萬人,收入從7000多萬增加到2億4千多萬,這就是巧妙運用全球化所達到的效果。
全球化的現象反應在各層面上,許多小眾的藝術也因為透過全球化交流而得以生存。

明日的記憶

一、電影「明日的記憶」看後心得,若能找到小說原文,以小說與電影對照 的方式評論書寫更好。又,請在評論說明中舉出電影內容或對話或是技巧等分析之。(課堂上已經分析過其它電影,同學可以進一步將評論書寫成文字)


小說和電影之間的關係極為相近。小說和電影都不會受到固定的場景空間所限制,透過形象和文字,兩者都可以涵蓋凌越不同的時空。所以,小說和電影都是靈活性的。

電影一開始的畫面,便是一本日記本與一支筆,時間是2010年的秋天。坐在輪椅上的佐伯眼呆呆的凝視著,杯中熱水散發出來的煙氣,經過春夏秋冬,回到了2004年的春天。這個幾個畫面的意象都帶出了很多的信息。日記本與多張照片的結合是記憶的累積,枝實子想重組佐伯的記憶,然而,這些記憶並沒有中斷過,日記本上的筆,依然持續著記載。

小說一開始“叫什麽來著?唉喲,就是那個......”。這句對話很明確的帶出“忘記”的信息。接下來,佐伯忘記的東西一直在小說裡都有描述。“忘記”的嚴重性慢慢在文本中蔓延,一次比一次嚴重。

在醫院時,醫生測試佐伯問的問題與小說也有出入。例如在文本裡,醫生是問牽牛花、飛機、狗,而電影是問櫻花、電車、貓。在文本裡,佐伯的父親曾患過阿茲海默症。而在電影裡卻改成吉田醫生的父親曾患上阿茲海默症。這樣巧妙的安排,是爲了加強吉田醫生的說服力。因為要一個年輕的醫生來說服佐伯,是很勉強的事。

“菸”,在文本中有提到對阿茲海默症有幫助,但之後佐伯發現很多書籍都說沒有科學根據。而在電影裡卻沒有提過關於“菸”的情節。


小說與電影也有異同之處。第一點,小說雖然可以籍著敘述把距離拉近,可是在文字敘述過程中,有時候很難捕捉是近景還是遠景。比如說,文本裡最後提到“夕陽的顏色每一時每一刻都在改變。剛才還是一片黃金,現在已呈一片暗紅。四下的風景很快就失去了明豔的色彩”。讀者很難從文字中瞭解到這個夕陽變化的鏡頭有多大,有多美。黃金的顏色可能是深也可能是淺。但是,在電影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這就說明,電影有所謂的“臨即感”,把近景跟遠景的鏡頭劃分得很清楚。

第二點可以談的是時間與空間的問題。閱讀小說有時得透過聲音,雖然也許沒有聲音,而大部份看電影都靠感覺。因此兩者的差別就是所謂空間性與時間性的差別。表演的一切盡是眼睛所看見,在畫面與畫面之間,時間的變化可以一目了然,觀眾似乎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裡看出時間的變化,而小說的閱讀卻要按照閱讀的時間順序,在固定的空間中看出時間的流動。因此,以賞讀的觀點來看,小說較具時間性,而電影則在時間性的流程中顯現空間性。舉個例子:電影中“11月18號星期四”是芽吹的誕生,也是佐伯迎來“50歲”。春、夏、秋、冬在電影中也有存在的視覺空間。

看完了這部電影和小說,我明白到人生的無常。生、老、病、死是最讓人們感到無奈的事情。往往我們太在意了,忽略了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整部電影的畫面都很乾淨,从忘記到無奈,从恐懼到失憶,春夏秋冬似乎见证了一切。那白雪,散发出不能释怀的忧伤。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一段不能忘却的回忆。记忆,是让人寻找自我的内心的泉源?还是让人想避开的禁地?而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想,回忆就是对往事无限的追忆。

我個人會比較喜歡電影中配樂牽引著我思緒。很容易就會被感人的音樂觸動我內心的傷感。枝實子是我最喜歡的角色,她代表了現代女性同時也保留了傳統女性的特質。她的愛,是無私的愛。

到了這裡,回想一下,電影在一開始就埋了一個伏筆。我覺得在整部電影中,沒有一幕會比電影的開頭淒慘。2010年是未來的事,沒有人會知道。最重要是怎樣面對現在,提起勇氣活下去,即使將來可能失去了記憶,當下有記憶的我是積極面對人生的。也許你看到最後,結局未必會是那麼的悲慘。

電影最後佐伯好像從前一樣,讚美枝實子的名“好名字”,枝實子哭了,但依然微笑著望著佐伯,跟著佐伯的步伐,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一切痛苦都過去了,你我何必在意有沒有記憶的存在呢?一切盡在不言中......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童年的沙丘

經過了數十載的呼吸,我再次堆積沙丘,尋找童年的快樂。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佛 =十五月圓
菩薩=十四夜 (執、留感潤生)

般若=妙智慧 , 妙=不可思議

四大假合
1.四大=地、水、火、風
2.假合=暫時

·佛教語。謂一切事物均由眾緣和合而成,暫時聚合,終必離散。
·唐李白《與元丹丘方城寺談玄作》詩:
“茫茫大夢中,惟我獨先覺,騰轉風火來,假合作容貌。”
·王琦注:“釋家以此身為地、水、火、風四大假合而成。”

三法印
·諸行無常
無常永遠在動;儒家:生生不息

·諸法無我
沒有一個我永遠存在,破我執
一切皆苦(追求的苦),無常與我之間就是苦
以不存在為存在 空假兩面都要看
(空) (假)

·寂靜涅槃
涅槃是諸法的空性,空性不動故寂靜
涅槃:沒有煩惱,解除痛苦;生命圓滿結束
寂靜:止

十二緣起
1.無明
2.行
3.識
4.名色
5.六入
6.觸
7.受
8.愛
9.取
10.有
11.生
12.老死
十二流轉 :流轉由下,還滅由上 解苦

2009年11月2日星期一

秋語


楓,你的名字
秋,我的乳名
淡淡的柔
滑在你的手心

風一吹
散落在
你我心扉

永遠